國家公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日
從利濟巷2號走過
囗文/萬森
《編者按》1937年日軍屠城后,這幢房子被征用,改名“故鄉(xiāng)樓”。67年后的2004年,這里被專家認證成了“亞洲最大的慰安所遺址”。而今天,這里終于成為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分館。這段路卻走了11年,本文作者系江蘇工人報記者,11年前的這篇隨筆終于可以畫上句號。本網(wǎng)刊選此文,以示對即將到來的國家公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日,以建筑的名義,不忘恥辱歷史,表示沉痛的哀祭,以示后人,振興中華!
灰暗的弄堂,一股氤氳中的霉味,與世隔絕般,彌散在這個被世人遺忘的角落。
水珠順屋檐瀉下,滴滴答答落在墻角的彩條布上。晴日的黃昏,莫名的水源,想是自來水管破裂所致。循著虛掩的門,屋里不斷傳來“咚咚咚”的聲響。湊近看去,刀光閃動,一男一女兩個人正在剁著一大盆青菜。
這就是被84歲的“慰安婦”樸永心指認的利濟巷2號。
利濟巷2號與著名的總統(tǒng)府,僅隔一條中山東路,最初的主人名叫楊普慶?!秶顸h將官錄》載他官至中將。房子建于1936年,周圍植有樹木,如今,這些梧桐已經(jīng)枝葉繁茂、遮天蔽日。朝西靠路的大房間,門被擴大,由一家文化公司承租。
商人們在拆遷通知下達前就已消形遁跡。人去樓空的文化公司,偌大的卷閘門空關(guān)著任人涂鴉,幾輛銹跡斑斑的自行車倚歪門前。
1937年日軍屠城后,這幢房子被日軍征用,改名“故鄉(xiāng)樓”。67年(2004年)后的今天,這里被專家認證成了“亞洲最大的慰安所遺址”。
“慰安所遺址”主要由兩幢雙層樓組成。前樓與后樓中間形成一個弄堂。弄堂是人們出入的必經(jīng)之路,本應(yīng)該干凈整潔,如今墻體布滿青苔,棄物隨處可見,還未搬遷的居民,在出入時必須前瞻后顧。
前樓面對街道,一樓是店面。剛才門里剁青菜的一男一女,就是街上包子鋪的主人。后樓即是樸永心所指認的慰安所。樓上下總共32個間房,每間面積約16平方米。房間彼此對稱,中間是狹長的過道。過道沒有燈,黑乎乎一片,盡頭的窗口射來刺眼的光,讓人隱約看見堆滿了閑置不用的家具物什。
老式樓梯敦厚結(jié)實,四平八穩(wěn)地坐在房子正中間。沒有扶手,中間隔著一塊膛板,寬厚的樓梯板,踏上去悶悶作響。當年,日本兵就是從這道樓梯氣喘吁吁地躥上來,急不可待地撲向各個房間的姑娘。
樓下,更多的日本兵持著“慰安卷”蠢蠢欲動。數(shù)年間,這里的老百姓常能聽到日本兵的淫叫聲和慰安婦痛苦的呻吟聲。二樓左拐還有一間小屋,里面有個小閣樓,據(jù)說當年專門關(guān)押不聽話的“慰安婦”。
沿樓道向外走,推開兩扇半閉的木門,一陣輕風吹過,世界又亮了起來。探身望去,一排排木窗或合或閉,有的玻璃已經(jīng)少了半邊,在風中輕輕地撞擊著青墻,發(fā)出”嗒嗒”的聲音……
楊普慶,房子早先的主人,本應(yīng)是一名保家衛(wèi)國的將軍,然而他在日軍鐵蹄還未逼近時,就逃離了。歷史對他沒有過多側(cè)目,若不是隔了66年之后,惟一幸存的“南京慰安婦”來到南京指認當年浸透著她血淚的慰安所,或許,他連一筆帶過的機會都不會有。
以后的歲月,利濟巷2號歷經(jīng)變遷、主人更迭。解放后,在對民族資產(chǎn)階級改造運動中,利濟巷2號成了大雜院。貼過大字報,也被涮過大標語,做過工廠,開過公司,住過老百姓。在歲月的淘洗中,門變了,窗改了,但它始終還是在新街口和夫子廟的繁華變遷中存活下來。
戰(zhàn)爭,留給人類太多傷感痕跡。然而,建筑是凝固的藝術(shù),其特定的視覺沖擊總給我們別樣的震撼。徘徊在“故鄉(xiāng)樓”下,怎能想象它曾經(jīng)是多么不堪。
二樓左拐第三間房是樸永心當年慘遭日軍凌辱的地方。房間已經(jīng)被小木條釘死,窗戶也破爛不堪,地板殘缺不全,狼籍觸目。
老人來自異鄉(xiāng)又回到了故鄉(xiāng)。南京的這個地方,卻有著她一生的傷痛和揮之不去的噩夢。
周邊的房子拆毀殆盡,殘垣斷壁的延伸使利濟巷不復完整。利濟巷2號的連體建筑,無助地耷拉在人們的視線里?;蛟S,真的是因為十幾位文史學家和學者的呼號奔走起了作用,“遷而不拆,拆與不拆再作決定”使推土機開到2號門前緊急剎住。
打此經(jīng)過的人們,都沒有時間理會它的前生后世。他們輕輕地走過,很少有人過問:這條自清朝時就居于繁華中的巷子,已經(jīng)被拆得七零八零,2號建筑何以在塵囂和廢墟中佇立?
也許是這里曾經(jīng)發(fā)生過,又因為這里有人親歷過,更因為這里有中國歷史的裂痛,中國人的恥辱,中華民族不愿回味卻不得不回味的苦澀!如今,它卻懸空了!像被時間凝固,被中國近代史和城市改造的風潮膠著,在等待著“拆”與”不拆”的一聲令下!這一等就是11年。
今天的小資青年,多不屑于陳年的歷史話題;今天的某些官員,似乎更熱衷于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;而那些年過半百的專家學者們,卻一直在為歷史的正聲而竭力呼號奔走。是良知和熱血,讓他們不忍心中華民族的辛酸史被時間一筆帶過?。ㄗ饔?004年6月)
鏈接:樸永心(又名樸英實)是二戰(zhàn)慰安婦的一個典型代表。她于1921年12月15日出生在朝鮮南浦市,17歲時便與另外16名朝鮮姑娘一起被騙到中國南京,成為慰安婦。當時正值“南京大屠殺”之后,樸等人被送進南京利濟巷2號“故鄉(xiāng)樓”的慰安所,每天都要接受多名日本兵的輪番強暴,受盡折磨。2003年11月,84的她忍受巨大屈辱,來到南京,指證南京利濟巷2號。2006年8月7日,在朝鮮含恨去世。